台灣是個小島,香港也是迷你的地方。
放假了,人們總是急著安排逃離自己所居的島嶼;但一抵達朝思暮想的異國景點,心中浮現的卻是自己屬於的那座太平洋小島。
這次帶著大家來逛的是由香港藝術家林東鵬前陣子在香港新都酒店舉行的The Curiosity Box 展
很特別地選在素有「時鐘酒店」(以休息鐘點計費的旅館),包下九間房間,與來訪的人們分享他對家鄉的熟悉與陌生。
藝術家林東鵬(Lam Tung-Pang)來自香港,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後來還負笈英國至英國聖馬丁藝術及設計學院學習,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目前居住於香港並設立工作室生活及進行創作計劃。
2001年自資於火炭與友人設立工作室並開 放於公眾參觀。
2003年以「火.炭」為題的作品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為香港藝術 館所藏。同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獎學金, 畢業後旅居倫敦創作。
他的作品從思考個人到人文與社會之間的問題,風格不一,在這次的展覽中,還請到文字創作者韓麗珠一同創作。
這次的展覽與D3E Art 合作,由專業的藝界人士導覽介紹,參觀者若是幸運的話,也可以遇到創作者。
在展覽的一個半月期間,藝術家可是直接住在這裡,不間斷創作的發想與實踐; 而先前提到的文字創作者韓麗珠,也會時不時地回來更新文字的創作。
以好奇匣為名的展題其實不是第一次了。最早在 2013 年,林東鵬首次到訪美國紐約市。在旅居當地兩個月期間,他把起居 室創造成半公開、半私人的空間,
讓他在進行畫作及裝置旅途上搜集的物件之餘, 亦可邀請舊雨新知共同參與創作歷程,期間的生活費用由亞洲文化協會贊助。
後來林東鵬把這些藝術作品移師到加州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從新展示,造就了他對《好奇匣》的持續創作計劃。
經過了第一階段旅居紐約的創作及第二階段在加州的展覽,《好奇匣 · 香港》之作客家鄉就是此展題的第三階段。
處身香港對個人身份認知越加強烈的環境,土生土長的林東鵬嘗試抽離這個熟悉的城市,希望以一名「遊客」的身份遊走,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他的「家鄉」。
在這次的旅程,林東鵬暫別家人,再次懷著昔日旅居美國時的好奇心,到位於港島區灣仔富有本土特色的新都酒店作客五個星期,
在酒店東邊的房間内進行實地裝置藝術的創作,並且因地制宜地把加州展出過的展覽品同場展示。
之前還為這次的展覽安排的創作活動,最大獎是獲得三晚香港酒店的住宿(但活動結束了…有興趣的朋友請強力關注他第四階段的展期)
林東鵬認爲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在現實生活中的創作可增進藝術家與觀衆的互動。
他也趁這次可以好好創作出讓人們沒見過的香港,自己好好的地重新探索這個自己長大的土地。
但就像大部分的我們,在家鄉住了幾十年,許多地圖上的國家都去過了,但卻發現自己的家鄉有好多地方還沒去過…
(就像總兼有好幾位在倫敦土生土長的好朋友,連觀光客必去朝聖的萊斯特廣場都沒去過一樣XD)
像這張地圖上的藍線地區都是林東鵬去過的,紅線部分則是沒去過
通過「作客家鄉」的生活體驗,林東鵬打破了在博物館展示藝術作品的常規, 把創作活現在旅館的空間,並且邀請了本地作家韓麗珠及移居英國的香港詩人王詠恩參與這次《好奇匣》之旅;
韓麗珠以過客身份把所見所聞撰寫成遊記,而王詠恩則為旅途創作詩詞。
與此同時,林東鵬亦會在瑞士蘇黎世的 Counter Space 藝廊 設置他的「虛擬居所」,透過“給母親的信”把在香港的遊歷寄給遠在瑞士虛構的家人。
為什麼會說在瑞士的虛構家人呢?
原來這次的展覽是源於瑞士藝術界的邀約,但藝術家本人其實是對「搭飛機」這件事懷有恐懼感,
所以雙方協定就讓藝術家留在香港創作,時不時地將新創作傳送至瑞士,所以這場展覽在瑞士也可以看得到實況轉播。
香港宗教文化的一部份--求籤
就一起來逛逛這場旅館內的小旅行吧!
ROOM 201 Traveller's Note
這個展間以多媒體呈現為主,搭上房間本來的設備。
這盞燈的文字有著台灣人熟悉的作家名字--龍應台、劉克襄與舒國治,討論著文學的角度看香港
播放的影片很引人入勝,是關於一個外國人在香港的微電影
Room202 Object-hood
門口的文字創作
Room203--Idea Factory
這間是藝術家在展期的工作室
Room204--Round Round
Room205 -- L.LAB
在這張桌子可以留下與創作者們的對話,讓書寫將這次的參觀經驗留下回憶
Room206-The Far Far West
Room208 -Do Not Cross Artist in Sleeping
Room209-Body Reunion
最後,附上藝術家的話:
我不知道這次旅程將會發生什麽事情,也許,一切會在這個矛盾的命題下變成泡影,就如周遭發生的事情。
眼下的境況,讓我充滿失落感,也許,有些人認爲這是新時代的誕生 。
~~林東鵬